來源:潞安化工集團網站 時間:2021-12-10 11:08:56
司馬煤業以貫徹落實“算賬文化”為契機,技改創新為抓手,潛心鉆研、自主創新,把一項項新發明轉化為隊組提質增效的 “動力源”。
風動吊卸裝置實現物料裝卸機械化。隨著井下生產設備的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,各類油脂產品的使用越來越普遍。過去,油桶裝卸依賴于人工搬運,由于油桶單體質量可達170-200kg,需要多人協同搬運,人工勞動強度極大。另外受井下巷道狹窄、路面潮濕不平、光照強度有限等環境因素影響,人工搬運存在一定安全隱患,容易出現擠傷、砸傷等不安全因素。
針對這一問題,該公司綜安隊結合井下實際情況,對現場進行多次調研考察,自主研發出可實現機械化裝卸物料的裝置。該裝置只需1-2名工人操作,通過閥門的控制將自移式小車移動至裝載油脂車輛正上方,下降扒爪至適當高度,連接扒爪與油桶,操作裝置提升油桶至適當高度,通過橫向移動小車至卸載位置,下降提升裝置落地后扒爪自動釋放,完成油桶卸車,循環往復,完成對油桶的裝卸工作。
該裝置主要利用現有設備經過焊接改造而成,制作成本低,并且降低了作業人員的勞動強度,提高了作業效率和安全系數。同時也杜絕了之前人工搬運容易摔壞油桶,影響二次使用的現象,提高了油桶重復使用率。
壓風自救裝置架美觀又便捷。在煤礦安全生產中,為了保證作業人員安全,井下各巷道都會設置壓風自救系統。為滿足采煤工作面作業人員使用需求,工作面兩出口會各布置4臺壓風飲水自救裝置。以往,4臺壓風飲水自救裝置采用獨立吊掛并連接管路的方式進行安裝,現場風水管路排列混亂,裝置間隔距離不等,隨著工作面回采推進更是需要頻繁外移該裝置,不僅不方便維護,還影響井下質量標準化工作的管理。為解決這一問題,該公司綜安隊利用鋼管焊接特制框架,將4臺壓風飲水自救裝置整齊排列固定,并制作快速接頭,通過鋼管內部連接風水管路,依次連接每臺壓風飲水自救裝置,實現每臺裝置通風通水。
該裝置通過鋼管框架走暗管連接管路,有效提升了井下質量標準化工作的管理,并且隨著回采推進,壓風自救裝置的外移工作也由之前每臺單獨移動再依次連接,改進為整體一次性移動,方便日常維護的同時,提高了作業人員工作效率。
該公司綜安隊將技改創新和提質增效有效結合,將技改應用到工作中的方方面面,推動隊組精益化管理穩步前進。
(文 趙琪 李楠)
責任編輯:崔婷婷
本網站所刊登的各類信息,均為潞安化工集團版權所有,未經協議授權,禁止轉載
直播潞安APP
微信公眾號